我爱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百科

养六角龙蛋宝宝树瘿壶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7日    点击:[2]人次

什么是“树瘿”壶?

“瘿”,植物体受虫害或真菌刺激而形成的瘤状、囊状物。历代名手多以自己对“树瘿”的理解,完成对“树瘿”壶的思考。

准确地说,“树瘿”壶是一种壶型,不应称为“供春”壶。供春应该制造过若干壶型,传说有“龙蛋”、“印方”、“刻角印方”、“六角宫灯”等,绝非“树瘿”一式。当指供春制的“树瘿”壶时,应称“供春树瘿”壶;当其他人制的“树瘿”壶时,应称“某某制树瘿”壶,不应称“某某制供春”壶。

供春如何制“树瘿”壶?

要说供春“树瘿”壶必先说供春。

明代周高起所著《阳羡名壶系·正始》载:供春,“学使吴颐山家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今传世者,栗色黯黯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责矣。世以其系龚姓,亦书为供春(人皆证为龚。予于吴囧卿家,见时大彬所仿,则刻供春二字,足折聚颂云)”。

供春,是把紫砂陶(细陶)从日用陶(粗陶)中独立出来的创始人。

文中“老僧”即金沙寺中的和尚,金沙寺僧为紫砂壶始作俑者,其“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文中“吴颐山”,字“克学”,号“拳石”,与唐寅为好友,明正德甲戌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参政。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书僮供春利用空暇,偷看老和尚做茶壶,悄悄取走老和尚洗手缸底沉淀下来的泥学习做坯。他看到金沙寺庭院里有两颗大银杏树长了几个树瘿,依样捏弄,没有工具就找来一把茶匙挖掏壶身,用手指按平胎面,捏制成型,烧成后表面上还隐约可以看到手指纹。

供春“树瘿”壶是怎样发现的?

1928年,宜兴的一位贤达储南强先生,在苏州地摊上偶然发现了一把紫砂壶,壶把下面刻着“供春”二字,壶盖为黄玉麟后配。储南强不动声色,将壶买下。他先后专程到苏州、绍兴、上海打听此壶的来历,还写了洋洋万言的考证文章,证实此壶为供春所作。

国画大师黄宾虹见到此壶后,认为供春壶既然是以银杏树瘿为原型,黄玉麟却配了南瓜蒂柄为盖,显然不合原意。储南强就请裴石民重配一盖,并请金石书法家潘稚亮,在壶盖子口外缘刻了两行隶书铭文。新中国成立后,储南强将此壶献给国家,现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另,施镇昌亦藏有供春“树瘿”壶。施壶较大,储壶矮小。两把壶的把下均刻有“供春”二字,施壶清楚,储壶模糊,施壶盖为瓜形,内有“玉麟”章,储壶的盖为椭圆形。

顾景舟从工艺角度认为储壶不是明代作品。他认为:从明代出土的时大彬等人的茶壶看,工艺水平远不及储壶,作为紫砂壶的开山作品应较粗糙、陋俗。储壶花纹不像银杏树瘿,似松树皮形,与史载不符。书僮初学制壶,不可能在壶把下刻上名姓。在壶底刻名是时大彬首创的。

农业灾害研究杂志官网

内蒙古煤炭经济官网

运动休闲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