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格力电器维修点在哪家电汰旧换新应探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5]人次
我国每年淘汰废旧家电约1亿至1.2亿台,并以平均每年20%的幅度增长。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超期服役,不仅带来了消防隐患和耗电量增加的情况,也成为阻碍家电行业良性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近日宣布,从2022年开始,用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联合家电企业以及各省市家电协会,探索建立一种长期可持续的家电“汰旧换新”常态化业务模式,并于4月1日正式启动“百城千乡万户家电惠民收旧焕新潮”活动。
家电超期服役是行业难题,也是民生问题
2020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发布《家用电器安全使用年限》系列标准,认定冰箱、空调、洗衣机、吸油烟机、电热水器等产品的安全使用年限——彩电7年、电热水器8年、电冰箱12年、电饭煲10年、空调器10年、燃气灶8年、洗衣机8年、微波炉10年、吸尘器8年。
按照以上标准,我国2009年开始的家电下乡政策以及其后的“节能惠民”“以旧换新”政策时期销售的家电产品均面临超期服役的局面。数据显示,我国家电保有量超过21亿台,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根据以往年度市场投放量推算得出,2020年预计有1.6亿台家电产品达到安全使用年限。其中,洗衣机超过3700万台,空调超过5200万台,冰箱超过5800万台,电热水器超过1800万台,吸油烟机超过1400万台。
“家电超期服役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电器元件、电线老化会造成原有功能退化、辐射增大、易引起火灾、漏电等危害,不仅威胁到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此外,超期服役家电的耗电量要超过在正常使用期家电耗电量的40%,造成额外的资源浪费。”中国家电维修协会理事会主席团主席刘秀敏在“家电惠民收旧焕新潮”活动启动仪式上介绍说。
旧家电“下岗”,新家电才能“上岗”。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淘汰废旧家电约1亿至1.2亿台,并以平均每年20%的幅度增长。行业认为,以旧换新的潜在规模成为家电行业的重要商机,家电产品能否到期退役也成为家电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引起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美的集团家用空调创新中心主任李金波、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等多位家电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的持续关注。
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家电行业“汰旧换新”的推进工作,202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 推动家电更新消费的实施方案》;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三部委发布《关于鼓励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的通知》,为家电行业开展“汰旧换新”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产品需“换新”,模式更需“换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家电行业各环节已经初步形成“汰旧换新”业务协同生态模式,在估价回收、无害化处理、销售联动等环节进行了探索。
“经粗略测算,旧家电换新占年度家电消费的比例应该在50%以上,因此家电换新市场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市场,商机很大。”海尔智家生态平台品牌总经理徐志博告诉记者。近年来海尔不断探索“互联网+回收”的模式,用户通过“海尔智家”小程序上的海尔绿色回收平台进行旧家电估值,用户上传旧家电照片通过AI估值获取报价,海尔负责后续的上门检测回收、专业拆解和无害化处理,用户获得相应优惠券可以在海尔智家商城购买新家电。记者从该平台看到,截至4月7日已有77991台电器通过海尔绿色回收平台完成回收。
方太集团全国零售市场部部长陈毅透露,方太开展“汰旧换新”活动已经超过七年,由于方太的主营产品都是厨房电器,而厨房电器换新涉及多个服务环节,因此方太正在探索从六个方向开展厨房电器“汰旧换新”活动。例如开展了“三小时免费换装”服务;对进入更换窗口期的老用户进行产品定向触达;通过实体门店开展以旧换新等。
重庆市家用电器服务企业联合会副会长詹冬表示,近年来,联合会带领家电企业、渠道商等会员单位走进多个社区,开展家电“汰旧换新”及智能家电公益宣传活动,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智能家电,开展全屋换新系列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此外,联合会还联动重庆市相关拆解回收企业,搭建了回收平台和网络,打通了重庆市场“汰旧换新”回收拆解的绿色通道,确保废旧家电进行绿色拆解和回收。
包头市同利家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祁莹告诉记者,同利已经将“汰旧换新”作为日常销售的常态化动作,目前相关产品销售占比已经达到33%。在流程上,顾客走进家电卖场寻求新家电的同时,同利将负责旧家电的搬运、物流和后续拆解处理,避免旧机器流入二手市场。在品类上,同利开展了跨品类置换的业务模式,用户购买新电视可用家中的旧洗衣机、旧冰箱参与抵扣。她表示,今年包头市政府还将为消费者提供一万台家电以旧换新补贴,会有更多消费者参与家电产品“汰旧换新”活动。
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理事会主席团副主席郭赤兵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活动将“汰旧换新”的短期的促销行为,转向长期可持续、常态化的稳定业务模式,用三到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最终形成的一个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记者 王伟)
来源: 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