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育儿所的红色故事山东革命往事一声乳娘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5]人次
视频加载中...
2018年,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主创的红色舞剧《乳娘》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成功首演,将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在艰苦的革命岁月,胶东地区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用她们甘甜的乳汁、无私的奉献,秘密养育了1233名“八路军”的孩子,展现出一种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
位于乳山市崖子镇田家村的胶东育儿所旧址,藏在居民环绕的田家村中心,而这座村庄隐没在连绵起伏的青山峻岭之间,育儿所的隐蔽性可见一斑。旧址的房屋虽然有几分老旧,不过庭院僻静,室内宽敞,作为孩子集体生活的区域,环境十分理想。
时光倒流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入侵山东,不久山东全境被日军占领,胶东地区的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封锁中被迫频繁转移,每日穿梭在炮火硝烟中,根本无法顾及身边的孩子。为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1941 年冬,胶东医院育儿所成立,主要收养党、政、军干部子女及烈士遗孤,保全革命后代。
1942 年 4-5 月,因形势逐渐恶化,胶东育儿所由荣成县沟曹家村转移到境内东凤凰崖村。9 月又迁至田家村。一直到抗战胜利,这里一直都是育儿所的固定驻地。就是在这里,胶东人民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子弟兵演绎了那场水乳交融的人间大爱。
在反扫荡的艰苦岁月,胶东育儿所的乳娘们立下“我在孩子在”的誓言,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着孩子。她们把最后一滴奶留给乳儿吮,最后一口粮留给乳儿吃,最后一件衣留给乳儿穿,最后一丝生机留给乳儿,生死关头甚至舍弃亲生骨肉。
至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育儿所的孩子由最初的2人增加到 220 人,在侵华日军残酷“扫荡”的颠沛流离中,所有的孩子,无一损失;当时麻疹、白喉等传染病流行,所有的孩子,无一因病夭折。在那个新生儿死亡率高达24%的年代,堪称奇迹。
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改名乳山育儿所,移交给乳山县人民政府。而育儿所背后的乳娘精神,早已谱写成人民抗战的经典篇章,成为红色革命史上历久弥珍的记忆,回荡着党和人民生死与共的时代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