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只兔子叫猪宝宝好吗教育孩子可不是养猪完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7日 点击:[2]人次
一胎照书养,二胎照猪养。
这是大多数人养两个孩子时候的体会。
诚然,在一胎练手成功以后,二胎已经轻车熟路了。但我这里要说的,是不管一胎二胎,照着书养,很可能是错的。
01教育孩子不能纸上谈兵
各种出版物为好学的父母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完全照着书养孩子的人,可能现在还受学校教育的影响,要么是学校的学霸,要么是学校的学渣。
前者通过书本迎来了高分、考上了名校,因此对书籍深信不疑,后者因为没有从书中受益,总想着能够扳回一局。
我们发现,育儿越来越难了。虽然在书中看其他父母养育孩子就跟1+1一样简单,但真到了真实的育儿场景,大家就会体会到理论家永恒的悲哀。
所以我的建议有三点:
1.很多人到处问教育孩子有什么必胜的秘诀,其实我可以给一个相反的失败秘诀,这是我从无数失败的案例中观察来的——如果父母的性格和人格存在重大缺陷,那么你的孩子也可能有很大几率继承这种缺陷,而有这些缺陷的人,大概率会过的不容易。
2.育儿,首先要让自己尽可能的变的完美,让陪伴孩子人生最长的这位老师,真正能够符合老师的这个身份。
3.一直提醒社会垃圾不反思自己,那你就必输,孩子也很难有好的三观。相反,你开始就非常热爱生活和佛系,你的孩子就算不能够获得大成功,也绝对会是一个生活的平安喜乐的人。
02 不要让育儿书限制你的思维
市场的很多育儿书籍,大多都是自说自话。
目前的育儿书,很多都是为了圈钱,有的育儿书甚至只有编者,没有作者,机械的将一些理论拼凑,完全是将市面上的文章打包起来,要么是鸡汤多了营养过剩,要么是里面食物相克,暗藏危机。
很多新出来的育儿方法,当时会非常流行,但一阵风后就会被到处批判,可孩子的养育是没有回车键的,更没有可以回拖的进度条。
经过时间认可、有大量事例侧证的育儿方法才有学习的价值,很多新出来的理念都是一阵风,让我们左右为难的是,养育孩子不是投资,从来就没有短线这种操作机会。
其实,站在养儿育儿的角度,只有欠缺,合理,过了三种状态,在养儿育儿这种混沌的人生市场,这三种状态你是很难把握的,因为人生很多东西没有“刚刚好”这个状态。
常规培养其实很简单:按部就班,不要拔苗助长,孩子不会差到哪里去。
在此基础上,要想让孩子更优秀,就需要你不但要持续关注孩子的成长,还需要更多的培养他的人格和品行,甚至关注社会发展。
所以你看,真正的对和错往往是一目了然的,十几年前傻子也知道应该多培养孩子爱好吧?关键是能不能去做和做好,你不但需要一定的认知,还需要有经济实力,很多育儿书上的东西,其实都是需要用钱去实现的,而且效果不会表现的那么明显和迅速。
03教育孩子很多时候更依靠常识和国情
教育孩子有很多时髦的词,但很多时候,这些名词就是陷阱。
许多年前,我们刚接受外国事物的时候,会经常看到各种各样冠以各种名字的“育儿办法”,但在中国,大部分这些办法最后被证明是水土不服的。
比较著名的一个就是““华生育儿理论””:
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他依照成人的需求,以孩子被训练为方向,先后研究出了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法等等一系列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育儿方法:
1哭声免疫法:“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
2延迟满足法:对孩子的需求永远延迟满足。
3婴儿独立法:让婴儿经常独立的待在一个空间。
这些育儿方法,现在以各种形式展现在我们的育儿书上,甚至我不需要解释,大家都懂的是什么含义,是怎么做法。诚然,这些做法看起来非常有理论依据,也被说能够让孩子培养独立的人格等等,让家长更省心。而让家长省心,是很多已经不堪重负的家长迫切想要的。
我们看看他的教育结果:华生的大儿子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三十多岁自杀身亡,他的女儿也多次自杀,并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华生的小儿子更是离家出走,常年在外流浪。悲剧甚至延续到了第三代,华生的外孙女也出现心理异常和自杀倾向。
所以,不是书上和专家说的就都是好的,教育孩子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人性常识,而不是单纯依靠所谓的诀窍,因为诀窍往往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一些不是你深度认同的东西,即使你传输给孩子,也可能不被孩子接受,甚至出现徒劳无功甚至是逆反的结果。
养育孩子,并不是看谁最有钱最舍得投资,而是看谁能采取更适合自己和孩子的办法。
熊爸爸有熊爸爸的养法,兔妈妈有兔妈妈的养法,如果用养熊的方法去养兔子,兔宝宝恐怕会上吐下泻。
望子成龙的人很多,但最终实现的注定是少数人,这不是我们的主观愿望能决定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望子成龙当做一个理想和目标是可以的,但不要太执着,要知进退留后路。更重要的是,对育儿书籍和自己的能力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要因为太高的心气和僵化的思维把自己和孩子逼上绝路。
教育孩子,其实就是不断提高自己修养和教养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