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体育

担心宝宝养不好怎么办静进医生育儿焦虑是怎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7日    点击:[2]人次

育儿焦虑“育儿焦虑”一词常见于日本媒体或医学用词。指初为人父母者对新生儿或自家孩子养育产生焦虑,同时伴有相应的精神心理症状,以持续的焦虑、担忧、恐惧、无助、冷漠为特征。顾名思义,就是父母对养育自家孩子产生深深的焦虑不安感,持久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挥之不去,影响到亲子双方身心健康,尤以母亲为甚(NHK “Today's Health” 2007,10.11)。这和我们常说的“养育焦虑”意思差不多,但日本社会的这种情况似乎更为凸显,解读内容上略有不同,自然是文化差异的结果。

育儿焦虑一般是超出正常范围,也超出母亲心理承受能力,严重到干扰父母的养育态度、信念、技巧、生活质量以及夫妻生活。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养育者长期处在过度焦虑、困惑、缺乏信心、养育排斥的精神状态。

母亲的育儿焦虑并不是指孩子患病,或是出生缺陷所致的担忧、恐惧、厌恶,也非指产后抑郁症。其情况因人而异,但大都是母亲自怀孕起,开始对胎儿发育担忧和恐惧、担忧孩子出生后的健康状况、担心自己养护不好婴幼儿、担忧无能力应付养孩子压力、自责不具备做母亲的责任、不配为人之母等等非理性思考,并因此出现慢性焦虑、哭泣、无助、愤怒和抑郁的情况。所以日本媒体也将此称为“育儿神经症”。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健康父母和儿童”中期评估报告所述,导致育儿焦虑的原因包括:

① 养育排斥或忽视婴儿,厌恶孩子,主观感觉不适,意外怀孕。

② 缺乏怀孕生子经验或相关知识,视养儿为养宠物,或只关心其穿戴衣物式样,而非孩子本身。

③ 不停参照育儿杂志或教科书方式育儿,过度关注育儿杂志内容新动向,且不停与周围同龄儿做比较。

④ 有育儿被害妄想,觉得孩子的到来是累赘,是对自己的惩罚,个人自由和行动受到限制,并由此对婴儿产生敌意和排斥,甚至演化为婴幼儿虐待。

⑤ 家庭成员支持不足,健康育儿知识和信息缺乏,丈夫冷漠或缺乏关照,不在妻子身边等。

⑥ 育儿方面的网络知识混杂、良莠不齐、误导内容偏多、信息泛滥而无从选择。

此外,未婚先孕、少女怀孕、意外怀孕、单身母亲、经济压力、婴幼儿哭闹无常、父母嗑药或酗酒、父母有违法或遭拘禁史等等,也可构成“育儿应激”、养育排斥、虐儿、弃婴等的因素。

静老师说日本的“育儿焦虑”内容与我国的“养育焦虑”内涵略有不同,但可作借鉴。

在我国,独生子女一代和“独二代”容易出现养育焦虑。他们可能“只生不养”、“隔代养育”,也因生活工作压力而少顾及育儿,任由老人或保姆代养。当孩子来到身边时,生父母会感到惶恐不适,缺乏养育经验、情感依恋不足而出现养育焦虑(张敬波,2015)。

另外,自我国放开二胎政策以来,许多大龄、超龄夫妇孕育二三胎时,会表现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晚婚晚育、不孕不育而靠人工生殖生产的孩子,也会加重母亲的养育焦虑。同样,网络和媒体相关信息泛滥,以及各路“育儿专家”的鼓噪、贩卖焦虑,使得很多父母亲深陷杂乱而矛盾的信息中无从选择、无法自拔,无所适从。

有些父母可能因某些不靠谱的“育儿知识”所误导,致使孩子健康出现问题,则会加重养育焦虑,甚至引起持久自责和“罪恶感”。其结果,自然导致对孩子的过度关注、过度干预、过度呵护、越俎代庖和娇纵惯养。

再则,应试教育观念驱使下,许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让孩子参加各类早教活动,终使得亲子双方疲惫不堪、超负荷压力感、陷入养育焦虑的恶性循环。

说千道万,减缓养育焦虑的办法只在于父母自身。除了用各种措施和方法减缓自身压力与焦虑之外,做好自己,更应让孩子按其自然规律成长,与您的孩子共同成长。

关于减缓养育焦虑和科学育儿的书,我乐意推荐美国儿科医生Benjamin Spock所写的《婴儿和儿童保育》(也被译为《斯波克育儿经》)专著(南海出版社,2007)。截至2011年,该书已被翻译成42种语言,2018年已是第十版,估计发行量超过了5千万册。作者去世前,一直修改补充该书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更新。书中著名的一句话是:“相信自己,你知道的比你想象的要多”。

新课程教学编辑部

东方陶瓷投稿

中国食品工业编辑部

内蒙古煤炭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