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们如何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9日 点击:[14]人次
古人们如何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
古代的冬天相比现在应更为严寒和漫长。“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些地方八月就开始了飞雪,冬天开始得可真早;“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暴风雪的猛烈,估计比今年这场五十年一遇的大雪更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皑皑白雪,万里无人,天地同色;“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天气严寒,衾枕冷了,窗户都被雪给照亮了,竹子不堪重荷,也被雪压断了。在冬季,古代人怎么御寒,拿什么来取暖过冬?
清朝时,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可以说取暖也是当时皇宫里不可忽视的事之一。
其实,细究起来,两者都非易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非日积月累不可,想要求得厚的毛皮服,一得有毛皮服供应,二得具备购买能力。如同不少现今还困在风雪路途中的归乡人一样,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旅途上,拿着钱一时半刻也不知从哪去求得保暖的衣服。何况,穷苦人家本身就没多少钱,要不路边就不会有“冻死骨”,也不会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事发生了。
远古流传下来的《九九歌》这样唱道:“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南朝梁代《荆初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岁寒。”也就是说从冬至那天开始,人们就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才过去。看来不少人是“一九、二九”地数着指头,把冬天一天天地数过去的。
当然,人们也不忘苦中作乐,一入冬,有的就开始画素梅,从冬至日起,每日染红一朵梅花,谓之“九九消寒图”。也有画一幅九行八十一格表的,谓之“九九消寒表”,日涂一格,上阴下晴,格满则寒消,春暖而花开。